感谢网友 石原里美幸福 的线索投递!

5 月 26 日消息,近日,司法部官方公众号发文,对“低价充话费”变“洗钱”的套路进行了解密。

“低价充话费”为何变成了“洗钱”?司法部发布警示-编程之家

▲ 图源司法部公众号,下同

据悉,网友李女士正在某二手购物平台出售商品,正好刷到了优惠话费充值活动,活动上写着“180 元可以充值 200 元面值的话费,三天内到账,六天不到账可退款”,李女士直接购买并提交了手机账号信息。三天后,该商家联系李女士,称话费充值到账,请李女士点击“确认收货”。李女士看了下自己的账户,确实已经到账,但点击收货时却弹出了安全提示。

“低价充话费”为何变成了“洗钱”?司法部发布警示-编程之家

此时,该二手平台商家因被其他人多次举报,被平台进行了封禁处置,平台对李女士发送了诈骗安全提醒弹窗。而李女士因钱款到账,并未再次登录平台,也没有注意到平台多次弹窗提醒。

直至两天后系统自动收货,再过了一个星期,接到了运营商短信通知,因手机账号涉及诈骗案件,被做出了“封号”处置,暂停通信功能

另一位网友张先生也遇到类似情况,他于今年 3 月 29 日登录第三方电商平台,看见有很多低折扣充值话费的卖家,折扣在 85% 左右。张先生表示:“4 月 15 日,我连续接到本地的通讯运营商打来的两个电话。客服说我的手机号码涉嫌诈骗,受骗方已报警,按照相关规定将对手机停机。

“低价充话费”为何变成了“洗钱”?司法部发布警示-编程之家

司法部揭秘相关套路,大家谨防上当:

步骤一:广告吸引受害人

诈骗分子会通过二手交易平台、社交平台、短视频平台等,发布低价“话费充值”“油卡充值”“电费充值”等各类优惠充值服务。

由于近期运营商优惠话费力度较小,80% 的折扣力度,甚至仅仅节省 5 元的极低折扣,既不会引起受害人警惕,也能够吸引想要“省小钱”的潜在客户购买低价充值服务。

步骤二:通过诈骗充值脏钱

“低价充话费”为何变成了“洗钱”?司法部发布警示-编程之家

在受害人 A 购买充值商品后,诈骗分子通常会承诺“一周内到账”,这一段缓冲时间就是被运用于境外诈骗犯罪。

境外诈骗分子收到干净资金后,通过赌博、杀猪盘、刷单等多种诈骗手段,对其他对象实施诈骗,使诈骗受害人 B 通过扫码支付、话费直充等方式,向受害人 A 的手机账户进行充值。简单说就是诈骗分子通过话费充值的过程,完成了诈骗赃款的“洗白”。

步骤三:手机账号因涉案被封禁

诈骗受害人 B 发现自己被骗,故而选择报案处置,并提交了转账的手机号码。

在如今高强度反诈防控体系下,警方立案追踪后,对受害人 A 的涉案手机号进行封禁处置。